通识教育教学部下设综合办公室1个,拥有信息技术教研室、人文素质教育教研室、数学教研室、英语教研室、就业指导教研室、劳育虚拟教研室等6个教研室。现有教职工48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学特色显著。本着严格管理、学术严谨、教学创新的宗旨,通识教育教学部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学校精神文明和校园文化建设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在体现学校办学特色进程中起到了较好地推动作用,为学校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
人文素质教育教研室
通识教育教学部人文素质教育教研室共6人,其中副教授2人,讲师3人,助教1人,博士1人,硕士5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人。主讲必修公共课《大学语文》《职业沟通技巧》和选修课《常州地方文化》等。指导国学社、故事创意工坊、国际学生中华文化研习社等学生社团,承办“青年演说家”演讲比赛、传统文化展示与体验活动、中华经典诵读等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江苏省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荣获一等奖1项,获奖人次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近年来,教研室围绕校园文化、职业文化、地方文化等要素开展教学研究,主持省教改课题1项,市厅级以上课题10多项,发表论文30余篇;建有省级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重点教材1部,省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1个,校级地方文化育人团队1个,校级优秀课程团队2个,校级金课、课程思政、资源库、通识课程等教学建设项目10项。教师在江苏省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得二等奖1项、在江苏省“领航杯”教师微课比赛中获得特等奖1项。
数学教研室
作为支撑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基石,通识教育部数学教研室始终秉承“夯实数理根基,赋能专业发展”的教育理念。自组建以来,教研室紧密对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求,以数学基础教育为核心,以教学改革创新为驱动,构建起贯通基础教学、学科竞赛、文化育人的三维育人体系,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培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获评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教研室现建成由11名专职教师组成的专业化教学团队,形成以“教授引领、骨干支撑、梯队培育”为特色的师资结构。团队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博士2人,讲师5人,助讲2人,形成“1+3+5+2”的金字塔型人才梯队。建立“教学研赛”四位一体培养体系,近三年教师发展成效显著:包括江苏省高校数学基础课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一等奖、江苏省微课大赛一等奖、江苏省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等省级奖项,以及常州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等市级荣誉。形成“以赛促教、以研提质”的良性发展机制。
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教研室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构建了覆盖多维度、多层次的课程体系:依托《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线性代数》三大核心课程,开发了包含微课视频、在线题库等元素的教学资源库3项;创新打造《概率统计》《线性代数》等金课项目,融入行业案例和思政元素。主编出版《高等数学基础》、《工程数学基础》系列校本重点教材。近三年累计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项目多项,主持完成市厅级教改课题多项,发表核心期刊教研论文多篇,形成“研教互促”的良性发展格局。
实践育人成果斐然,构建了“课程教学-社团指导-竞赛培养”三维联动机制。依托数学建模社、数学竞赛社两大平台,年均开展专题讲座、模拟训练等活动。近五年,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江苏省赛区一等奖2项;获江苏省高等数学竞赛一等奖100多项;获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非数学类)二等奖2人次;获五一建模竞赛一等奖2项,形成“以赛促学”的实践育人品牌。教学研究方面,主持完成市厅级教改课题多项,发表教研论文多篇。
数学教研室全体教师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为培养具有扎实数理素养、突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坚实支撑,助力学院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英语教研室
英语教研室隶属学校通识教育教学部,现有17名教师,其中副教授8名,9人拥有硕士学位,多人有过境外研修或访学经历。常年聘用外籍教师1-2人,面向各二级学院学生开设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及部分英语专业课,开设大学英语、高职基础英语、职场英语、英语技能拓展、英语跨文化能力等模块化课程。教研室是江苏省高校外国语教学研究会会员、江苏省高校外国语教学研究会高职分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高校外国语教学研究会应用外语分会理事、常州市外国语言学会会员和常州市翻译协会理事单位。
英语学科还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共建跨文化能力测评与研究基地,着力打造跨文化岗课赛证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英语课积极探索实践线上线下混合式模块化教学模式,教研室编制了模块化教学实施方案,组建相应教学团队编写各个模块的课程标准并邀请同行专家研讨完善,编写教材2部,建设在线课程多门。目前线上课程资源已基本建设完毕,将积极尝试在公共教育平台上线,服务更广大的英语学习者。为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教研室还组建了多个比赛团队,指导学生参赛取得了诸多优异成绩。近五年来,英语教研室教师发表核心论文5篇、专著1部,主持省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6项、校级课题或平台项目近20项。
信息技术教研室
通识教育教学部信息技术教研室现拥有一支专业扎实、结构合理的师资团队,共7名专职教师,其中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71%。团队成员深耕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兼具教学科研能力与行业实践经验。
本教研室承担《信息技术》《Office高级应用》等公共课程教学,并率先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依托"1+X"证书制度试点,牵头实施WPS办公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认证工作。教学成果丰硕,已建成《计算机应用基础》《Office高级应用》两门在线开放课程,在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完成多轮次教学实践,同步立项建设特色教材3部。
教研团队坚持产学研深度融合,近三年主持完成市厅级、校级教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及教研论文20余篇。深化校企合作,承接横向技术开发项目多项,累计到账科研经费超百万元,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多项,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持续转化。
秉持"技术赋能、应用导向"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教研室持续致力于培养具有数字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就业指导教研室
通识教育教学部就业指导教研室现有教师3人,其中副教授1人、副研究员1人、讲师1人,硕士3人。该教师团队是一支专注并专长于学生职业发展、就业能力训练的专业化师资队伍,拥有国际生涯规划师,职业指导师、就业指导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国家职业技能证书,是学生生涯发展和就业的支持者和陪伴者。
主要负责《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就业指导》等公共必修课的教学及管理工作,设有“职涯训练营”学生社团。主编“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1项,立项校级“双跨”教学创新团队1项、学校“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和“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多项。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江苏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江苏省大学生就业创业知识竞赛并获奖。近年来,教研室围绕就业指导、生涯教育等方向开展教学研究,主持市厅级以上课题多项,发表论文数篇。
劳育虚拟教研室
劳育虚拟教研室团队是一支专业化、多元化的创新团队。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包括专任教师4名,其中副教授1人,副研究员1人,讲师2人。二级学院专业教师及劳动技能实践课程辅导教师30余人,队伍构成涵盖1+X青少年劳动教育项目开发培训师,职业指导师、NCDA生涯规划师、思政教师、企业导师、商业美术设计师等。考虑课程的跨界特点,劳育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打破传统教研室的格局,采用多主体协同开发机制,联合学校教师、各专业校企合作企业导师协同参与劳育实践课程的授课,将“劳育实践+专业特色”“劳育实践+美育”“劳育实践+社区教育”等纳入实践课程体系,推进创新创业协同劳动教育模式的尝试,将劳育贯穿理论学习、专业学习及实践,提升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群归属感,提升学生劳动意识和服务意识。目前有艺兰教育、薛埠镇、东庄社区、喜临门社区等教育实践基地。近三年来,团队成员主持省市厅级研究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建设了“一平台两系统”劳育实践线上资源。
(注:相关数据截至2025年2月28日)